7月4日,南京市雨花台区孙家社区网格巡回法庭正式挂牌。作为全市法院首家网格巡回法庭,是司法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个新探索,也开启了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定位】
孙家社区位于南京城郊结合部,是雨花台区西部最偏远的一个社区。
2018年6月,孙家社区党委依托南京市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成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社区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探索走在了全市的全列,形成了全新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
然而,社区在管理和服务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惑:社区人口由本土农民单一结构转变为本土居民、原辖区外拆迁居民以及外来流动人口组成的多重结构,导致经济类型、就业结构、诉讼纠纷等发生新的变化。
以案件结构变化为例,过去诉讼类型以婚姻家庭和相邻纠纷为主,现在除婚姻家庭纠纷外,合同类纠纷占到41%,侵权类纠纷占到15%,其他类型的纠纷占到35%。
“社区治理管理越来越感到单一,需要引入司法等各方力量参与综合治理。”板桥街道书记赵道韡说。
“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社会事务纷繁复杂,单靠政府力量,不仅疲于应对,不利于促进社会整合,而且由于缺乏中间的缓冲地带,政府常常不得不直接应对各类突发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管理风险。”区委政法委书记凌向前说。
社区工作的难点,恰成为板桥法庭创新的亮点。2017年以来,该法庭开庭庭审进社区活动,法官开展巡回审判58次,化解纠纷178起,开展法律宣讲49次。“强化巡回审判,努力搭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连心桥”的创新案例,获2017年度区机关党建项目一等奖、区“十佳改革创新案例”,法庭撰写的《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成为市法院重点调研课题。
法庭进网格,一个水到渠成的结合。
【助力治理能力的新提升】
网格巡回法庭,这个全市首家融线上线下庭审一体化的法庭,处处显得十分现代化。
“录音录像三同步设施、语言识别设备、投影仪和证据展示平台放映机、LED超大屏幕”等尽显法庭的智能化。与其他法庭不同的是,网格巡回法庭联通孙家社区网格化服务中心,可排查网格内矛盾纠纷,立案受理纠纷案件,与网格员互通网格信息,可线上化解矛盾纠纷。
“要助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培育基层社会法治土壤。”雨花台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陶红从一开始就为网格巡回法庭进行了定位。
围绕这一目标任务,板桥法庭为网格巡回法庭确立了10项工作职责:实现网格内线上隐患排查与线下跟踪落实;利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入调查案件事实和背景;诉前调解机制助于柔和化解网格格局纠纷;诉中调解、诉后答疑机制助力解决网格疑难纠纷;方便群众线上立案;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指导辖区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双方人才培养基地;助力孙家社区建设“无讼社区”;探索诉源治理,构建“府院联动”平台。
“每一项工作都是最基础的法治工作,通过这10项工作的实施,培养网格内所有网格员有法治思维、有法治方式,从而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板桥法庭庭长胡正义说。
创新之路,需要的是定力和耐心。
为此,板桥法庭提出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助力社区化解社会矛盾;第二步提高基层组织发现化解纠纷能力,促进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第三步提高基层治愈能力和自我解决纠纷的能力,真正实现小事不必出村、大事不必出镇的无讼愿景。
【为民是永恒不变的底色】
这是一起发生在孙家社区的邻里纠纷。当事人史阿姨和陶奶奶是多年的老邻居,因各自家里菜地的边界划分问题产生口角,进而演变成肢体冲突,致使70岁高龄的陶奶奶头部受伤住院,最终其花费了医疗费12000多元。
事发后,陶奶奶一家通过报警申请赔偿。板桥派出所经过多次沟通,两家人对赔偿责任承担及赔偿数额始终意见不一,使调解陷入僵局。网格员小李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的线上排查中发现了这起邻里纠纷,通过“社区治理一体化终端”线上邀请法官参与调解。
板桥人民法庭立即安排法官助理蔡童前往孙家社区参与调解纠纷。蔡童了解到双方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相互缺乏信任、沟通,加上法律知识较为欠缺,故而对赔偿数额分歧较大。
抓住矛盾症结后,蔡童从法、理、情的角度做当事人思想工作,又在社区网格员帮助下调解协议终于达成:史阿姨当场给付陶奶奶医疗费5000元;由社区工作人员对双方的菜地边界划分予以确认。
一场火药味十足的邻里纠纷,在板桥人民法庭、孙家社区、板桥派出所的共同协作下,以诉前调解的方式顺利解决。
“法官走出去办案,要比坐堂办案好,当事人会对公正廉洁问题打消疑虑;可密切法官与群众的关系,了解到案件的真相”。胡正义说:“法庭进网格,许多办案手段可能变了,但不管怎么变,司法为民的底色不能变,群众感情不能丢。”